2025年《绿色工厂评价通则》征求意见稿变化解析

2025-07-17
12

2025版《绿色工厂评价通则》(征求意见稿)正式发布!相较于2018版标准,此次修订全面对接国家"双碳"战略目标,在定义体系、评价框架与准入机制上实现重大突破。


其中温室气体精准核算、ESG信息披露、四大管理体系认证(质量ISO 9001/环境ISO 14001/能源ISO 50001/职业健康安全ISO 45001)首次升级为刚性准入条件。制造企业亟待建立合规防火墙,抢占绿色转型先机!


新版《绿色工厂评价通则》(2025版征求意见稿)相较于旧版(2018版)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和调整:


评价框架与理念

(1)“五化”内涵调整:

2018版:采用“用地集约化、原料无害化、生产洁净化、废物资源化、能源低碳化”。

征求意见稿:调整为“能源低碳化、资源高效化、生产洁净化、产品绿色化、用地集约化”。其中,“原料无害化”和“废物资源化”被整合为“资源高效化”,新增“产品绿色化”维度,更强调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。


(2)引入双评价维度:

2018版:基础要求和绩效指标混合,未严格区分。

征求意见稿:明确分为“基本要求”和“评价指标”。基本要求是参评的“入门门槛”,企业必须满足后才能进入后续评价。


(3)强调“三个能力”建设:

2018版:对碳管理、供应链、信息披露等方面要求相对分散或为建议项。

征求意见稿:新增碳管理能力、供应链绿色管理能力和信息披露与持续改进能力作为强制性要求。


评价指标体系

(1)指标结构调整:

2018版:指标体系较为综合,未明确区分一级和二级指标。

征求意见稿:采用“五化”一级指标,下设24项二级指标,并按“引领值(行业前5%)”和“基准值(行业平均)”分级评分。

(2)新增和强化的指标:

新增“碳排放强度”“可再生能源利用率”等指标,强化对能源总量与结构的管控。

要求再生材料使用率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%、90%以上,提升资源利用效率。

强调产品绿色化,要求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。


新增要求:

1、工厂不应使用或生产列入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》淘汰类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、装备及产品。

2、近三年新增投入使用的通用设备应达到适用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2级及以上要求。

3、污染物总量控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。

4、工厂应采用 GB/T 32150、GB/T 32151(所有部分)或适用标准规范对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核算和报告(删除了原标准中“核查”要求)

5、披露绿色低碳发展相关信息。


评价方法

评分方法升级:

2018版:评分方法相对简单。

征求意见稿:引入“基准值 vs 引领值”评分机制,采用百分制,达到引领值得满分,低于基准值得0分,介于两者之间按比例得分。


数据核算规范化:

2018版:对数据核算的要求相对宽松。

征求意见稿:明确要求严格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指标计算,如能耗限额标准、用水定额标准等。


标准衔接

2018版:GB/T 24067(碳足迹)、GB/T 33761-2024(绿色产品)、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(2024年本)》等。

征求意见稿:GB/T 28001(职业健康安全)、GB/T 50878(绿色工业建筑)等,简化标准体系。


企业行动指南:

启动全面核查,识别潜在风险:深入审查温室气体核算体系、认证体系完整度及过往合规档案,精准定位风险隐患。


筑牢数据根基,升级系统:构建能源与碳管理数字化平台,统一监控能耗、碳排放及资源利用数据。


抢先发布报告,把握窗口期:依据《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》框架,在 2025 年首批申报阶段完成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。


行业趋势与企业策略:

这场绿色变革将重构行业版图,加快优胜劣汰。绿色竞争力不足的企业可能遭遇市场准入壁垒、融资成本攀升等困境。企业急需强化绿色治理,达标四大管理体系强制标准,以应对趋严的绿色发展趋势。


总结:

新版《绿色工厂评价通则》以更严苛的标准重塑评价体系,增强其科学性、前瞻性、适用性及实操性,能更精准地推动绿色工厂向高质量、低碳化迈进,提升发展质效,对我国工业绿色转型、产业升级及 “双碳” 目标实现意义重大。

新标准为企业勾勒出从生产到产品全链条的绿色发展蓝图。面对挑战,企业应以战略视野把握新规机遇,借助能效提升降低成本,以绿色创新抢占新赛道,从而在履行环境责任的同时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天地,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。